灾备发端
“数据灾备”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就是提前建立系统化的数据储存方式,以应对数据灾难的发生。目前,发达国家的灾备采用比例已逐年增长至90%左右。灾备中心是一项成本较大、人才密集、技术集中、要求高度可用性的系统工程,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选址的角度看,灾备中心的可用性,受到自然地理条件、配套设施、周边环境、成本因素、政策环境、高科技人才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7个方面要素的影响。

灾备意识
从“9·11”事件、日本神户大地震、东南亚海啸到汶川大地震,天灾人祸在不断地提醒各界做好灾难备份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实际上,早在2003年,国家有关部门就曾经下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建设要充分考虑抗毁性与灾难恢复,制定和不断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灾难备份建设要从实际出发,提倡资源共享、互为备份。

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随着信息网络的覆盖面加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发生,不仅会给政府、企业等全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也会对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IT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有报告调查显示,各行业在遭受灾难打击造成服务中断时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证券业每小时平均损失为650万美元;信用卡授权每小时平均损失为260万美元;ATM系统中断造成的损失为每小时14500美元;而各行业中断服务平均每小时损失为84000美元。

由此可见,灾备事关人们能否迅速从突发事件中扭转困局,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和业务能否持续经营。

国内灾备
中国的数据灾难备份建设在经历几年的探讨后,正逐步进入实践阶段。促成中国数据灾备市场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源于两个方面:客观上是国内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普及,很多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关键业务系统已经全部信息化,而保持业务运行的连续性和信息的安全已成为他们的首要考虑因素;另一方面,则是近年来政府对国家重要行业灾备建设的推动。

目前,随着灾备需求的增大、灾备技术的成熟以及相关法规的不断完善,数据灾备外包正成为一个趋势。业内人士表示,自建数据灾备中心对于企业的资金和技术的要求高。一次性投资巨大,资金投入涉及建筑工程、机房配套工程、IT系统投入、通信网络设备投入,而这笔投入是为小概率的事件准备的,平时都处于闲置状态,导致总体投入成本(TCO)和投资回报率(ROI)不对称,数据灾备中心资源利用率低。因此,自建灾备中心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愿意或者有能力去承担的。

随着企业对数据灾难备份需求的增加,灾备市场的巨大潜力也逐渐展现出来。在国内,除四大国有银行和电信运营商具有自建灾备服务中心的实力外,大部分行业和政府机关部门所需要的灾难备份服务,多采用外包模式。

有数据显示,2004年至2005年间,中国灾备系统市场的总体规模增长近六成;2006年市场规模为48.1亿元,2007年灾难备份市场规模达到73.7亿元。到2009年,全球IT外包规模超过了2100亿美元,其中,数据外包的市场规模则达到近千亿美元。另据预测,中国未来的灾备服务将有数百亿元的市场空间。

数据灾备问题
在国内市场上,GDS、中金数据、中国电信以及IBM的相关部门要么已经进入这一领域,要么正在部署进军灾备市场。这些企业有的是自己进行灾备系统的建设,有的则从事灾备数据储存和恢复系统的外包业务,专业的灾备公司还会为银行等客户提供风险咨询服务。尽管灾备市场拥有数百亿元的空间,但灾备行业进入门槛高,一方面,企业要拥有雄厚的资金。每建设、维护一个系统都需要企业投入上亿元的资金,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企业无法维持日常运转;另一方面,对系统进行建设、维护,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因此,惟有真正有实力者才能从中脱颖而出。

对于用户来说,在选择外包方式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外包服务商的自身实力、专业化水平、服务质量、信息系统失控、关键数据流失等。有业内人士认为,数据灾备外包还需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在外包安全和服务等级方面还缺乏具体的法律法规;其次在业务服务等级以及恢复等级等方面还没有具体的定义和强制措施,国家应制定相应的外包规范和准入制度;再次,虚拟化技术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成熟,使得不同平台、不同系统的容灾备份能够实现。另外,在应用系统和服务器管理、数据库维护等方面还有许多技术需要进一步探讨。

数据灾备-数据中心
2010年,上海市政府投资建成了目前国内最大的政府灾备中心,现今已成为各大城市政府机关单位异地灾备的首选之处,数据规模庞大。整个灾备中心的灾备部署方案及灾备演练测试机房以浪擎灾备软件为核心构建,采用最先进的灾备理念:两级管理、两级监控机制实现各级政府单位各种形式、不同级别的备份要求。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灾备平台的可扩展性是相当重要的。所以浪擎推荐使用两层管理和共享式存储的模型,既可以保证现在的灾备需求,又可以在以后扩展时方便管理和实施。
两级管理模型,采用浪擎独创的设计架构,全局规划、存储管理与备份事务管理相分离,两层独立管理架构。